Science:同期两篇文章揭示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与功能研究突破性进展
3月21日,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同期发表两篇在线文章,介绍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蒋华良课题组、美国Scripps研究所Ray Stevens课题组、北卡罗那大学(UNC -Chapel Hill)Bryan Roth课题组的联合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成功解析了五羟色胺受体1B及2B的两个亚型晶体结构,从而突破了长期以来五羟色胺受体家族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困境。
Structure:RNA适配子选择性抑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机制
6月21日,Structure杂志报道了RNA适配子选择性抑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的分子机制。这可为基于GRK2的心血管系统的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心血管系统稳态的维持,部分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磷酸化活化的七次螺旋受体,使之快速脱敏来实现的。 然而,在慢性心脏衰竭过程中GRK2上调。这使研究者认为它促进了病情的恶化。
PLoS One: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的起源以及进化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s)对GPCR的同源脱敏起着重要作用。受体被GRKs磷酸化激活后,会促进其与抑制蛋白高亲和性结合,结果阻遏了与G蛋白的结合。直接结合活跃的GPCRs可以激活GRKs,所以GRKs往往选择性的只磷酸化激活形式的受体,而不顾这些受体内基质肽的可接近性或者他们含有丝氨酸苏氨酸序列。 现在知道哺乳动物的GRKs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别,但是早期的GRK进化机制却不明确。
Cell Research:朱学良研究组揭示细胞对错误折叠的G蛋白三聚体β亚基的处理方式
3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朱学良组的研究论文“Misfolded Gβ is recruited to cytoplasmic dynein by Nudel for efficient clearance”。 G蛋白三聚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由a、b和G三个亚基构成。
Finesse Solutions 推出 G3Lite 智能控制器
面向生命科学工艺应用的加州圣克拉拉测量与控制解决方案制造商 Finesse Solutions, Inc. 宣布针对上游细胞培养和发酵推出新的 G3Lite™ 智能控制器 (SmartController)。
M&G明年将在意大利投产纤维素乙醇装置
Novozymes公司的合作伙伴意大利Mossi&Ghisolfi集团(M&G)宣布,将在意大利西北部Crescentino于2012年投产1300万加仑/年(5000万升)纤维素乙醇装置,该装置将比现在投运的最大验证设施要大10倍,并设计采用纤维素原料,包括小麦秸秆、能源作物和其他生物质来源的众多原料进行操作。
PLoS ONE:研究发现hUBCs和G-CSF组合更好治疗脑外伤
为了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神经科学家曾多次进行临床前研究,旨在寻找组合疗法,以改善TBI的结果。在南佛罗里达大学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应用实验室脑外伤大鼠模型测试几种不同的疗法,包括单独和组合,结果发现人脐血细胞(hUBCs)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组合比单独使用,或单独与盐水合用或盐水单用更有效。
FDA:未获准的亮蓝G与真菌性眼内炎有关
2012年3月19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对一种名为亮蓝G(BBG)的产品发出警告,该产品由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卡拉的Franck合成实验室供应。这种产品未经FDA批准,但已被多个州的临床医生用于眼科手术。FDA已收到了若干例BBG使用者发生真菌性眼内炎的报告。 Franck制药公司于2012年3月9日宣布召回所有批次的亮蓝G,并向医生们发出了召回信。